{{exchange.chiyouhuobi}} = {{exchange.duihuanhuobi}}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东兴风情 > 内容

『别样三月三,网聚也精彩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京族独弦琴艺术

2020-03-28 09:49:00   来源:东兴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【字体:

2010年5月18日,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(新入选项目)。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申报的“京族独弦琴艺术”入选,列入传统音乐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
  京族独弦琴,属弹拨类弦鸣乐器,因独有一根弦而被世人称为独弦琴。事实上,独弦琴在京族民间称匏琴,或称独弦匏琴,京族语即直呼旦匏,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乐器。传统独弦琴琴身长1米,宽、厚分别约10厘米、8厘米,其一端打一楔子用以固定琴弦,另一端则凿洞插入厚竹片做摇杆,琴弦只有一根,古时用麻绳或竹篾代替,弦的一头固定在琴身的右端,另一头则系在琴身左端的摇杆上。演奏时,右手用贝壳或短竹片弹拨琴弦,令其发出震颤的声音,左手则同时扶摇竹竿,使声音不断变化以形成旋律。

 

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乐器,早在公元八世纪,就已流行于缅甸、越南和东南亚各国。

唐贞元十八年(802),南亚骠国(今缅甸)向唐王朝进献乐舞,其中就有独弦琴。独弦琴起源于骠国(今缅甸),流行于东南亚各国,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南国色彩。

早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,我国就有了关于竹制独弦琴的记载。《新唐书》中有:“独弦匏琴,以斑竹为之,不加饰,刻木为虺(Hui)首(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),张弦无轸,以弦系顶。”

古代的独弦琴,是用一段毛竹筒(长三尺、直径四寸左右)的多半边做琴体,开口部分朝下,在竹筒表面纵向挑起一条细而长、两端不断的竹皮为弦。经过不断的流传和改进,逐步增加了竹制弦弓和葫芦形共鸣器,后来才发展成为现代的独弦琴。

独弦琴最初只为诗人吟诗伴奏,后来发展为歌舞伴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(尤常与洞箫一起演奏);如今多用于独奏,亦可参加重奏或为歌舞伴奏。在民族乐队中,独弦琴往往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。

独弦琴现已改制成电扩音独弦琴,即在共鸣箱内装置拾音器和扬声器(也可外接扩音设备),音量显著增大,因而音色更加柔美动听,更适于独奏。

 

举报